国内交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内交流
 
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第9期之人脑与知识表征专题
 

编者按:5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主办,“神经现实”公众号协办的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第9期以在线会议的形式在腾讯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坛的主题为“人脑与知识表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本次明德讲坛还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身处各地的哲学与认知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们通过Bilibili“神经现实”直播间参与了本次活动。文末附上了本次明德讲坛的录屏链接,欢迎浏览。


 

在讲坛开始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负责人刘晓力教授致辞并对两位主讲人表示欢迎。

 
1.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the human brain

人脑的知识表征

 
刘晓力教授致辞


第一场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曾毅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毕彦超教授主讲,题目为“人脑的知识表征”。毕彦超首先通过几段神经创伤患者的录像展示了人脑内储存的知识的作用:影响感觉运动信号的处理。接着,她简要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工作原理以及知识在脑内的加工储存机制。她指出,主流学术界认为涉及知识加工的脑区在脑内广泛分布,并且认为知识表征的内容主要是感觉运动信息。随后,毕彦超重点介绍了她带领的团队所做的实验,这些实验对比了先天盲人和健康被试加工物体形状和颜色知识的行为和脑活动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在人脑中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编码,一种是主流学术界主张的感知类型编码,另一种则是语言类型编码。在讲座最后,毕彦超猜测语言类型编码可能是一种基于统计规律的编码。她还认为,人脑的知识表征与生命体对环境的适应是相互影响的。
 

在评议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郁锋副教授充分肯定了这场报告,并追溯了哲学在知识表征方面的探索,还就盲人的颜色概念等问题与毕彦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直播观众也在线参与了会议的讨论。


 

2.

Levels of color representation in the human brain and related philosophical issues

不同层次的颜色神经表征和相关的哲学问题

 
毕彦超教授和郁锋副教授就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第二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晓力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哲学系的朱锐教授主讲,题目为“不同层次的颜色神经表征和相关哲学问题”。朱锐结合哲学和神经科学的视角,首先探索了颜色的本质。他指出,感知的颜色并非代表某一特定光谱位置的光,而是不同光之间的关系。接着,他介绍了颜色的神经表征,引入了颜色神经表征的拮抗说和表征双重性的概念,梳理了表征的种类——直接表征、具体表征和一般表征,并总结了三类关于颜色表征的问题:视觉皮层如何处理和保留不稳定的光信息,一般语义表征和具体感知表征的关系是什么以及颜色是否可以用行动来直接表征。随后,朱锐谈论了颜色的功能,其中主要包括生物学功能和视觉认知功能。他提倡颜色的功能不能简单地从对象信息处理这一模式和角度去理解,并指出颜色也许是以动态而非静态的模式去适应某特殊环境的方法和手段,其真实的神经和认知意义需要从环境和进化论角度去理解。最后,朱锐介绍了颜色错误理论,这一理论表明我们的颜色直觉基本上是个错误。朱锐认为,颜色错误既能启示科学家转换认识颜色视觉意义的视角,又能启发艺术家创作的进路。
 

在评议环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孙骞谦助理教授充分肯定了这次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并质疑了报告中提到颜色性质不存在及颜色表征认知无用等观点,还指出了朱锐讲座中可能存在的循环论证嫌疑以及需要面对的平行论证挑战。朱锐就这些问题与孙骞谦展开了深度对话。直播观众也就相关问题与朱锐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朱锐教授报告
 

在第二场报告后,本次明德讲坛圆满结束。

 

本次明德讲坛的录像已上传至Bilibili弹幕视频网“神经现实”频道,详见第一场第二场

 

 

 

 
文字:刘   涛
图片:刘   涛
编辑:刘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