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简报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资简报

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

双一流建设2018年春季学期工作简报

 

“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以“涉身认知”为鲜明理论导向,展开六个方向的研究:1.基于神经科学的心理学与哲学问题;2.民族心理地图、情绪脑与社会-文化认知;3.知觉、行动与自我;4.实验哲学与认知科学;5.心理学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6.人工智能的逻辑、哲学、伦理与政治。本年度践行“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的宗旨,围绕上述研究方向,以“跨学科论坛”和“民族心理地图”作为平台建设典型案例。
 

一、跨学科论坛


本年度举办了四次专题工作坊:“认知与知识”专题、“认知与知觉”专题、“反事实与因果推理”专题、“人工智能与模态逻辑”专题。


4月25日“认知与知识”专题工作坊邀请到东吴大学哲学系方万全教、米建国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张晶副教授、温晓通副教授和买晓琴教授,这是一次哲学与心理学的对话。


10月10日 “认知和知觉”专题工作坊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任会明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孙骞谦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黄原。分别做了题为“A Two-Factor Theory of Perceptual Justification”(知觉辩护的双因素理论)、“Mental File as a kind of Cognitive Unit”(心理文件夹作为一种认知单元)和“知觉表征论的难题”的报告。
 


11月5日的“反事实与因果推理”专题工作坊,来自台湾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的严如玉老师,给出题为“Understanding Causal Reasoning in Neurophysiology”的报告,在哲学视角下阐述并审视了神经科学家研究神经系统的因果推理时的标准,然而神经科学领域技术的日益革新与神经科学实践的异质性使得难以给出规范性的标准,可行思路则是用一个范畴或者概念来统摄这些异质性的实践。刘晓力教授在总结时充分肯定了严如玉的研究走进实验室考察实践细节的倾向。阳明大学的王文方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模态知识论研究——Williamson之反事实理论”,报告中心围绕着Williamson新近提出的反事实理论,基于问题的复杂性及整体性,同时涉及了模态形而上学以及模态与议论的研究。
 


 

11月25日“人工智能与模态逻辑”工作坊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和武汉大学江黎明讲席教授徐明教授。在陈小平题为“精确性与容差性:真实的人工智能和真正的人工智能”报告中,总结70年人工智能主流研究的经典思维,分析AlphaGo对两种经典思维的融合与超越,阐述人工智能在确定性问题领域取得的历史性进步,以及在非确定问题领域面临的根本性科学挑战。徐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FMP/RA/FA-ensuring Logic in NExtK4.3”
 

分别介绍了FMP-ensuring,RA-ensuring和FA-ensuring三种模态逻辑的研究,它们的扩充分别都具有有穷模型属性、递归可公理化和有穷可公理化的特征,并在NextK4.3逻辑中构建了这三类逻辑的充分必要条件。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人文”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九十一期。创办以来,邀请或吸引了海内外相关领域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实现了高水准的学术交流,也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年度举办了论坛第八十四期至第九十一期,共8期,其中有国外或港、澳、台学者参与报告的场次占70%以上。


论坛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获取国际前沿理论的小课堂,也为世界范围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论坛的第87期和88期分别邀请到了匹兹堡大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系杰出教授Colin Allen和悉尼大学哲学教授、前匹兹堡大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系主席Paul Griffiths。他们以生物哲学为方向做出了精彩报告。生物哲学是当今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是关于生物学成果的哲学意蕴以及生物学的理论结构、概念框架、解释方式等问题的哲学学科。


Colin Allen的报告题目是“认知古动物行为与人类专业知识的起源”,报告从动物认知到人类认知连续演化的视角探讨人类专业知识的起源。Paul Griffiths给出了题为“什么是生物本质主义”的报告,内容围绕“生物本质主义”展开探讨,论述科学发现告诉人们,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受制于心理规律,而一个层面上的反本质主义实际上却无法跳脱另一个层面上的本质主义。
 


 


第86期论坛,举办了“情绪决定命运:静观自我关怀的力量”交互讲座。邀请到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心理学系Kristin Neff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Chistopher Germer教授以及德州贝勒医学院博士后、海蓝幸福家创始人海蓝博士和全球静观自我关怀认证老师黄小玉。讲座依据最新心理学与大脑神经科学成果,阐释心理学应用于情绪控制、危机干预、舒解压力、提升学习效率乃至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互动方式使参加讲座的师生学会如何提升抗挫力,提高自我关怀和关爱他人的心理能力。
 

 

二、民族心理地图


基于已有的40余万篇的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就全国56个民族的人格、认知特点、价值观、行为特征等进行搜索、整理、挖掘,得到相应的数据列表;并结合民族居住地利信息,利用数据可视化手段,生成一目了然、生动活泼的民族心理地图。


将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民族心理地图的经验研究成果引入实验哲学。探索基本的哲学概念、价值观念及社会规范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能否获取和共享。特别对中西文化不同背景下的个体和不同民族与族群的哲学直觉、理性思维、日常推理中的不同特征及其认知关联进行系统的比较哲学研究。探讨社会认知中的情境约束、规范性与认知直觉的关系;个体和群体的意向性行动、道德责任与自由意志以及道德情感的神经机制等问题。例如可以探讨在中国语境下,不同个体和群体对于自我、信仰、价值、道德、权利、责任、幸福、智慧……等概念的认知理解和语义共享,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族群或其他社会群体有何显著差异,尝试重建社会认识论和哲学认知地图。